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本院要闻 > 正文
本院要闻

坚持“刑事+公益”一体化履职,织密生态保护法治网

时间:2023-04-26 09:24:11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一体化办理案件又快又好,办案质效明显提升了......”崆峒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负责人张伟在办理一起非法狩猎野生动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时说道。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生态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等领域刑事犯罪案件中,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被告有必要追究民事责任时,可以向人民法院一并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在司法实践中,因刑事案件与公益诉讼案件由不同部门的不同检察官承办,在理念要求、方式方法、证据标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往往出现衔接不畅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推进公益诉讼工作向专业化、精准化迈进,该院摒弃过去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由刑事、公益诉讼两部门“分办”的模式,立足一体化办案机制“小切口”,创新成立“食药环资检察办公室”,组建专业团队办理与公益诉讼工作联系紧密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和破坏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

2022年3月以来,王某、王某某、卢某某等人先后在静宁县、通渭县等地多处乡镇河道非法猎捕野生蜍蟾共计994.8斤,约6963只,后以75元至80元不等的价格向段某某、刘某某出售,非法获利共计80000余元。段某某、刘某某明知是非法猎捕的野生动物蟾蜍或其制品仍帮助收购或支付货款40000余元。

该院受理本案后,第一时间将线索移送食药环资检察办公室,确保刑事检察与公益诉讼检察同步介入。办案组一方面加强与公安机关的沟通协商,积极引导公安机关对涉案部分野生蟾蜍的物种及价值进行补充鉴定,夯实案件证据基础。另一方面在公益修复与认罪认罚从宽、结案方式、裁判执行等方面加强与法院的沟通配合,首次探索适用《民法典》惩罚性赔偿条款,提高被告人违法犯罪成本,积极教育警示社会大众。

庭审过程中,办案组紧紧围绕证据的“三性”进行举证,并就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犯罪情节、认罪态度等内容发表公诉意见,依法指控犯罪行为。同时,从非法狩猎行为的危害性、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公益受损程度等方面进行阐述,论述被告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形成“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生态检察新模式。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一体化’办理是打通公益诉讼工作‘肠梗阻’的关键,也是促进社会综合治理的崆峒检察答卷。”该院副检察长周梅生说。据悉,成立食药环资检察办公室以来,共办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45件90人,其中提起诉讼22件。办案时效明显提升,司法资源进一步得到节约,同时全链条追责的模式,从源头上斩断非法捕猎、贩卖野生动物的利益链条,织密了生态环境法治保护网,切实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资源环境。

关闭

新媒体